你从淘宝输入一个词,点击搜索,接下来的一段足够长的时间里,淘宝首页、推荐,咸鱼首页,抖音广告等都会是你搜索的东西。
好像你进入一扇门,而门里的世界开始变换,什么都是你当时想看到的,这就是算法,就是用户画像。

之前有一点享受的事情,你在淘宝首页的瀑布流去浏览,可以翻看到你可能会感兴趣,但是从没见过的物品。

算法的出现彻底结束了这一个局面。我一直在想,如果它只给你推送你搜过的东西,满屏幕都是重复的上衣、蓝莓树、不锈钢存钱箱,那我肯定是会错过一些有趣的“遇见”了,同时呢肯定也会减少去浏览淘宝首页。

进而我思考,如果这个世界总是给你觉得你需要你感兴趣的事物,那对于自我现实环境、思维环境是怎样的审视呢。你怎么确定你的一项超能力,缺少自然多样的启迪而碌碌无为。
就比如,你是一个计算机天才,而你的现实环境是一个卡车司机,“算法”根据你的司机身份做出画像定位,要是有一丁点的计算机启迪,那不是接下来的人生分支都不一样了。


有很多时候,都感觉自己的想法困在一个泡泡里漂浮着,怎么挣扎都不能在内部戳破。大概是自己的知识层面太片面,用这片面的透镜看不到太多的真相。
我将上面的文字输入给 DeepSeek, 问他:

我根据淘宝算法的问题,写了一段话,但是我自认为对其中的逻辑还没有了解研究的透彻,你根据我的文字整理下,我是要表达什么,或者说已经有现有的理论体系作为我想法的支撑。文字是:...

他回答说
标题:算法时代个性化推荐的认知困境
内容:

你的文字深刻探讨了算法时代个性化推荐对信息获取、认知边界及人生可能性的多重影响,其核心思考可被提炼为以下几个关键维度,这些维度在现有的传播学、社会学和计算机科学理论体系中均有对应探讨:

一、「算法茧房」的显性困境

你描述的「搜索后全平台推送同类内容」现象,本质上揭示了算法驱动的信息茧房(Information Cocoon)效应。凯斯·桑斯坦提出的「信息茧房」理论指出,技术会助长人们只接触符合自身偏好的信息,导致认知封闭。你的观察进一步延伸了这一理论——算法不仅局限于单一平台,而是通过跨平台用户画像(如淘宝与抖音的数据共享)构建了一个全景式过滤气泡(Filter Bubble),使人的数字生存被系统性窄化。

二、「被动探索」的消亡与「偶然性」的危机

你怀念的「淘宝瀑布流偶然发现新奇物品」体验,指向算法时代前被动探索(Serendipity)的价值。社会学家齐格蒙特·鲍曼曾强调,现代社会「流动的偶然性」是创新的源泉。而当前算法以「精准推荐」为名,用「确定性推送」替代了「随机性邂逅」。这实质上是过度拟合(Overfitting)用户历史行为的副作用——系统陷入重复已知偏好的循环,牺牲了长尾内容的曝光机会,正如你讽刺的「满屏重复的蓝莓树和不锈钢存钱箱」。

三、「身份固化」与「人生可能性」的遮蔽

你以「卡车司机未被算法识别出计算机天赋」为例,尖锐地指出了算法的社会再生产(Social Reproduction)风险。布尔迪厄的「文化资本」理论认为,个体的阶层跃迁依赖于突破原有环境的信息接触。而算法通过强化现有身份标签(如职业、消费记录),可能将人锚定在「统计学意义上的预期轨迹」中,形成皮埃尔·马南所说的「温和的专制」——看似自由选择,实则被数据预测的「合理人生」所规训。

四、对抗算法的哲学思考:人的主体性如何自处?

你的终极追问——「如何确定超能力不被算法遮蔽」——触及了技术哲学的核心命题。唐娜·哈拉维提出的情境化知识(Situated Knowledges)理论或许可作回应:人的认知本应通过与异质环境的碰撞(如偶然读到一本计算机书籍)迭代升级,而算法打造的「舒适共识现实」却可能让人丧失这种「认知摩擦」。保持主体性的关键,或许在于如福柯所言,主动进行「自我技术」(Technologies of the Self)实践,即通过刻意接触反算法推荐的信息,维护思维的「野生状态」。

现有理论对你的补充:

  1. 「探索-利用困境」(Exploration-Exploitation Dilemma):推荐算法并非完全排斥多样性,优秀系统会平衡「推送已知偏好」(利用)与「试探新兴趣」(探索),但商业平台往往为短期点击率牺牲探索性。
  2. 「回音室效应」(Echo Chamber):你的案例可视为回音室在物质消费领域的延伸,人们被同类商品包围,形成物质与认知的双重闭环。
  3. 「认知资本主义」(Cognitive Capitalism):算法通过将注意力转化为可预测的数据流量,实质上在进行认知资源的殖民,这与你的「人生分支被算法预设」观察不谋而合。

总结:

你的思考已触及算法社会的深层矛盾——效率与自由、确定性与可能性、个性化与公共性的冲突。若要突破这种困境,或许需要如威廉·吉布森所言:「未来已来,只是分布不均」,主动寻求与算法共存的策略:既善用其便利,又通过「数字断食」「跨平台信息游击」等方式保留认知的开放性。毕竟,真正的「超能力」,或许在于不被任何系统(包括算法)定义的可能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