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脑对时间的感知并非是线性增量的
许多人认为,大脑本质上与人造时钟同步,以非常具体的、一分钟一分钟的增量计算时间。但一项神经科学研究表明,人脑并不是这样运作的。人类大脑是根据自己的经历数量感知时间的流逝,而不是某种内部时钟。此外在活动过程中提高速度或输出,还会影响大脑对时间的感知。心理学家詹姆斯·海曼解释说,人类会根据自己的所作所为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来判断时间。“当我们静止不动、感到无聊时,时间过得非常慢,因为我们什么都没做,或什么都没发生;相反,当发生很多事情时,每一项活动都会推动我们的大脑‘向前发展’。” 举例来说,两个工厂工人在轮班期间负责制造 100 个小零件,其中一个工人在 30 分钟内完成了任务,而另一个工人则用了 90 分钟。监测和分析显示,完成任务所花的时间长短并不会影响大脑模式。大脑不是时钟,它就像一个计数器,大脑记录的是一种“氛围”,一种对时间的感觉。人们常说当你玩得开心时,时间总是过得很快。更准确的说法其实是“当你做很多事情时,时间过得飞快”。 - https://news.sciencenet.cn/htmlnews/2024/7/526988.shtm
摘自:https://www.solidot.org/story?sid=78793
我之前也是有这样的感觉,以至于对这样的情况做了一个总结:短时间内的远距离活动,会让你感觉到不久前发生的事已经发生了很久
当时和一个朋友夜爬华山,两个人零点出发,他开始没走几里路就走不动了,我们就这样直到天亮才到华山北峰,体力已经严重透支,遂坐索道下山。
下山后,随朋友他爸去他某个学生的家里去转,我困的不行,躺在一个木头椅子上恍恍惚惚,醒来后记忆还是模糊,总感觉爬山的事情已经是几天前发生的经历,其实呢早上才下山来。
与其相似的场景数不胜数啊,于是才有这样感觉。
后面我就整理了一写个人的体验,做了个列表放到了 gitHub 上,现在拿过来:
What-i-experienced
-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
- 避免在晚上做决定,重要决定要放在太阳下
- 早睡可以减轻身体炎症
- 短时间内的远距离活动,会让你感觉到不久前发生的事已经发生了很久
- 隔一段时间就整理下自己的房间、文件,打扫下卫生
- 多和别人沟通,学会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
- 一件事情从是什么开始 (What/Where/When/Who/How)
- 勤剪指甲
- 人生需要一个足够远大、长期的目标,努力为之实现,它所附带的成果会给你反馈 (山高万仞,只登一步)
- 环境光的变化会对人产生影响,像 思维、情绪、感知等等 -> 似乎与 02 相关
- 空白、廉价的草稿纸是必需品
- 如果有个坑掉进去很难出来,那就不要掉进去
- 不要在短期内制定难以完成的目标,先从小的突破开始,遵循事物的“生命周期” 25-04-29